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
—学术为志 矢志不渝
本期人物:资源工程学院 李新宏(教师岗位系列)
在一同走过十四五开局之年、双一流建设改革之年、高质量发展关键之年,“11445”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落实之年的落幕之际,我与建大的第四年之约即将开启。
踏上教育工作岗位,成为一名青年教师,建大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,开启了我新的人生征途。在资源工程学院里,我学习了许多,也成长了许多,更收获了许多: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纵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,入选建大首届优秀青年科研团队、第四届优秀青年学者(青蓝青年学者),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,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,受邀担任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期刊学科编辑,担任《石油科学通报》执行编委、《油气储运》期刊青年编委、中国钢结构协会海洋钢结构分会理事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部委员。这点点滴滴,见证了我从青涩的毛头小伙,蜕变成了真正意义上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的老师。
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,主要任务是培养真正的适用于社会的人才,不能只是专业技术的机械执行者和安排者,而务必是实践的自觉反思者和引领者。王树声校长“11445”发展新格局建设工作要求指出,要有开阔视野和崇高理想,永葆追求卓越的情怀和气魄,找准适宜建大的发展模式,坚持高标准、严要求,坚定发展目标,实现重点求突破、整体上水平,把学校发展蓝图变为高水平施工图,落实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。这不仅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,我认为也是教师个人、各个课题组的思想指导,因此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,我时常勉励自己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,不仅要探究科研领域学术前沿,更要将“边学边干、边干边学”的思想通过自己的行为传承到课题组和学生的身上,教导他们会学习,爱学习,享受学习。
通过三年的锻炼,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理念对教学工作的重要,在教学中学会反思,在反思中总结,真正提高教学能力,因材施教,做一个智慧型导师。在保证导师主导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,更应灵活机动、因人而异、因生而异、各有千秋,针对不同的学生,因材施教,不仅做到教学有法,更要体会导教无定法,贵在得法。有的同学实验操作能力比较好,有的同学英语水平比较高,有的同学心思缜密善于思考,在考虑学生特点的同时我因人而异,制定了不同的研究方向,时常了解实验论文进度,鼓励课题组高年级和低年级间进行头脑风暴和专题辩论,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,在面临科研与毕业的压力时,也适当为他们减压,将课题组组建成为一个温馨大家庭。
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,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教自己,要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,自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。这三年来,我谨尊“教育不是说教,而是影响,是感染,是熏陶”的思想理念,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学术为志,矢志不渝,这是我作为教师的核心,也是我做事的根本,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会把更多的责任心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科研当中,以平等的心态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,亦师亦友,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,在这三尺讲台上心怀梦想,勇敢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