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会要闻
【强本领勇担当•小岗位也有大作为】——王文
阅读次数:   作者:     更新时间:2023-03-29 09:50:09

栉风沐雨 踔厉奋发 为建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

本期人物:王文 冶金工程学院(教师岗位系列)

我自2003年考入建大冶金学院,至今一直在建大求学和工作。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建大人,我倍感骄傲自豪。

回首过往,栉风沐雨。2010年留校从事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。十二年间,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,希望为学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目前我担任西安市搅拌摩擦焊接和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先进焊接与连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,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,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。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理论及技术研究。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、军委科技委173重点基金、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20余项。发表学术论文152篇,授权发明专利22件,主编教材1部,获省部级科技发明/进步一等奖4项。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、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、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等。指导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、陕西省优秀毕业生、宝钢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。回首过往,栉风沐雨。成长之路上虽有自己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奋斗,但离不开导师的谆谆教诲、领导同事的关心支持以及学校学院的悉心培养。凡此种种,皆铭记于心,唯有感恩感谢!

立足今日,感慨万千结合个人经历在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方面谈三点体会。

第一,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学院的好制度。国以才立,业以才兴;千秋伟业,人才为本。我校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,推进人才强校战略,推出了一系列人才跃升举措。比如,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可以破格晋升教授的职称评审机制、优秀青年学者培育计划、能上能下的导师岗位竞聘制度等。我所任职的冶金学院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。在岗位聘用、职称评审等方面建立了“积分制”业绩成果评价体系,所有教师一视同仁,一把尺子量到底,打破人才晋升“天花板”,让优秀青年人才“挑大梁、当主角”。支持优秀青年教师转岗聘用、多岗锻炼,畅通了青年人才上升通道,激发了青年教师奋发有为的强大动能。这些举措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,体会深刻。

第二,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离不开团队的支持。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是学科交叉融合。没有团队,就不可能搭建大平台、争取大项目、取得大成果。我校精准把握当代科技发展新时局,把团队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,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水平科研团队。我本人隶属于王快社教授领衔的“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”团队,团队给予我全方位支持,夯实了我的学术根基,增强了学术自信,对个人成长起到重要作用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团队也入选了陕西省“三秦学者”创新团队和中国有色金属创新争先团队。总之,优秀的团队是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摇篮。

第三,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离不开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。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精神沃土。我校作为一所学术积淀深厚的大学,经过一代又一代建大人的传承创新,学术氛围不断提升。当前正在推进的“11445”发展新格局明确了“学术立校,自强报国”的办学理念和“崇尚学术、追求卓越、求真务实、苦练内功”的基本思路,为我们青年教师指明了奋斗目标。全校上下牢固树立崇尚学术、尊师重道的意识,满腔热情关心教师,发自内心尊敬教师,积极为教师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。这极大增强了我们青年教师干事创业的底气和勇气,让我们感到很暖心、很踏实、很幸福。

展望未来,踔厉奋发。一切过往,皆为序章。些许成绩只代表过去,不是奋斗的最终目标,未来成长道路上必将遇到更多困难和挑战。在前进的道路上,我将学习老一辈建大学人虚怀若谷、毫不懈怠的精神,努力钻研、严谨笃学,精通业务,紧盯科学前沿,努力提升学术水平,为学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